李宪森:打开耳朵 听见花开

发布时间:2019-05-21 发布者: 浏览次数:

记者 谢晓丽

谈吐文雅、目光自信,如果不是左耳后面的人工耳蜗红灯闪烁,这个听力二级残疾的男孩与普通大学生并无二致。

他叫李宪森,是必威物流工程专业2015级学生。3月22日,他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复试第五名的成绩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

1996年,李宪森出生于湖北十堰郧西县石塔河村,健康聪明。然而,命运多舛,六岁那年的一场流行性腮腺炎,无情夺走了他的双耳听力。无数个夜晚,“庆大霉素致聋”如同惊雷,屡屡让他从梦中惊醒。

“如果上帝为你关掉一扇门,那是为了让你用最大的力气踹开他。”父亲的鼓励,成了他的座右铭,激励他踩着荆棘与坎坷,一路向前。‍‍‍‍‍‍

求学期间,他表现优异,2012年得到国家聋人康复项目资助,借助人工耳蜗,重新听见世界,并一步步圆了大学梦。2018年,李宪森入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

打开心灵 与大自然对话

“聋子”“聋子”……在那个闭塞的山区乡村,丧失了听力的六岁男孩李宪森,成了小伙伴眼中的异类,嘲讽和冷遇让他小小的心灵备受摧残。

“孩子,打开心灵,去和大自然对话。”教小学数学的爸爸,用信任的微笑和亲切的话语,教他在人生的道路上重新出发。

怀着委屈与孤独,他走进山野。今天寻回一株花,明天挖回一棵草,栽满自家小院。仙人掌、野菊、竹子……花香从院子沁入他的心里。

“小时无知,长大了回想,才发觉,我从山上寻回的那些花草,竟都有相似的品格:不屈不挠,顽强生长。花草的品格无形中也影响了我。”

每到教师节,李宪森会在院里采上一大束漂亮的花,带去学校,给每位老师送上一朵。“小小年纪,就知道感恩,将来会有出息的!”老师们的赞赏给了他莫大的动力。

没有玩伴,他就跟着妈妈,见一样学一样。心灵手巧的他,学会了织围巾、手套,还会绣花。十岁那年冬天,他织出了第一双手套,送给细心照料他的妈妈。虽针脚笨拙,但妈妈戴着舍不得取。儿有娘心,这是善。

李宪森妈妈的嫁妆盒里,有一幅珍藏的绣品:北京奥运会的会徽。白色雪纺布料上,红色中国印古风古韵,彩色五环环环相扣。“这是我儿子小时候绣的!”妈妈眉里眼里都是骄傲。这是2008年暑假,12岁的李宪森从电视上看到奥运会徽的模样,模仿着绣的。一针一线,承载着一颗小小的中国心。

恒心架起通天桥,勇气叩开智慧门。别人学时他在学,别人玩时他还在学,聪敏的头脑+双倍的努力,李宪森在小学结业考试中取得全乡第一的好成绩。

一路走来,他最感恩的是老师。“记忆中,很多美好的场景都是和老师在一起。”说起老师,李宪森眼里有光。

从小学四年级起,他就准备了一个笔记本,将历年来任教老师的电话号码一一工整地抄好。逢年过节,他最先想到的就是给老师们送上祝福。这个习惯,十余年的求学生涯,他一直保持。

“先生在上,弟子有言相呈,请悦纳之。……小儿无知,多有惊扰,先生不怪,循循善诱,是以弟子受良教、得慧识,而后身正影直,避歧途、踏正道。忽而十余年,青年长成,先生老矣,感慨万千。……”300字的古文,字字恳切,这是李宪森2018年9月10日教师节发给小学语文老师陶纪才老先生的。

心里有爱 眼里有光

“大家都不和我玩。”小学,孤独的他与花草对话。

“眼泪是咸的。”初中,被同学欺负,他在日记中倾吐苦闷。

“为什么我听不见?”高中,课堂上坐第一排也跟不上老师的讲解,他急得眼泪打转。

幸运的是,高一下学期,他在人工耳蜗的帮助下,再次打开了耳朵。

“听,是一个神圣的行为。它用的不仅是耳朵,更重要的是心。”大学,他在记事本写下感言,激励自己打开心门,接触社会,走向广阔的志愿服务之路。

李宪森的手机里保存着这样一张照片:一个歪脖子的小男孩靠在他的肩上咧嘴一笑,背景中“武汉市江岸区未成年人教育基地”几个字格外醒目。“他脖子有残疾,被父母遗弃。虽然在笑,我也能体会到那笑容背后的忧伤。”心思细腻的李宪森,对他人的不幸总能感同身受,对这个小男孩也格外多一些关注。他喜欢拉着孩子们谈天说地,讲大学生活,讲自己如何克服听力障碍,从大山里走出来。

每次离开基地,李宪森都感觉周围静悄悄的。孩子们去哪了?走出大门的他一回头,才发觉,背后的大楼里,每个窗口都挤着几个黑黑的小脑袋,偷偷地目送。那种不舍,让李宪森揪心。“有空我再来!”他故作潇洒地一挥手,转身抹掉了眼角的泪。后来,他把班上的同学都带去了,大学生和小学生结对子,用爱护航未成年人成长。

李宪森还喜欢去敬老院,打扫卫生、扶老人散步、逗老人一乐……“都是小的不能再小的事。”他一贯谦逊,“看到他们,我总想起自己的亲人,希望他们也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带给老人的水果、牛奶,是李宪森发动班上的同学去寝室回收快递纸盒和塑料瓶,卖钱筹集的。“将众多大学生的小爱汇集,就是人间大爱。我愿做传递爱的桥梁。”李宪森正能量十足。他说,这些年,他得到了太多人的照顾,总想回报。

作为武汉科技大学“心声手语协会”秘书部部长,他积极组织“手手相传”活动,教大学生学习手语,让学生们体会聋人交流的不易;在“国际残疾人日”“爱耳日”等活动中,他用手语教大家表达对残疾人的关心和祝福。从了解到关爱再到尊重,李宪森以己微光,传播手语,关照世界,让聋健之间少了隔阂,多了笑容。

身板稍显瘦小的他,还定期前往武汉血液中心江南分中心,进行成分献血。

“志愿和公益是一条很长的路,我愿用善良和温暖作注脚,努力前行。”从受人帮助到关爱他人,被同学誉为“活雷锋”的李宪森,找到了心灵的归属。

身残志坚 心有大梦

“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武汉市“最美献血者”、武汉科技大学“学雷锋标兵”,李宪森活成了让人羡慕的斜杠青年。

他活跃在国家、省、市、校级竞赛平台上,努力挑战自己;他走上武科大道德讲堂,分享成长故事,激励大学生勤学上进;他朝7晚11,泡在图书馆,拿下专业前十的成绩。

“我不需要特殊照顾!”根据国家颁布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规则》,符合条件的听力残疾考生可申请听力免考。李宪森深思后,放弃了这个优惠政策。倔强的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在六级中考出了491分的好成绩。

一步一个脚印,学物流工程专业的他,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三级、四级证书,全部收入囊中。

闲暇时,他喜欢看书,也爱听歌。在书中,他屡屡看到自己的影子。“生活总有不公,但凭着自己的努力,主人公都有不错的结局。”看完《雾都孤儿》,李宪森在日记本上写下读后感。心态阳光的他,总能从书中汲取正能量,鞭策自己。

谈到听歌,李宪森有点不好意思:“我最爱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从小到大,每次听到《国歌》,我都热血澎湃。”李宪森拿出一个厚厚的笔记本,细心地翻开,里面抄满了歌词,一笔一划,工工整整。歌唱祖国、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一首首经典老歌,如一泓泓甘甜清泉,滋养着这个善良正直的男孩心田。

学习、生活有压力了,他总能及时自我调节。清早在校园的湖边大声朗读,中午在图书馆小憩半个小时,晚上去操场跑个大汗淋漓。乐观的他,负面情绪很快就能烟消云散。

李宪森有个小账本,里面记载着生活中的光亮:

2015年9月20日,大学入学英语考试,辅导员李苑老师掏钱给我买了一部收音机,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大学真好!

2016年3月4日,班主任孟芳老师送我一本《牛津词典》,鼓励我好好学习英语,一定要不负老师期望。

2017年5月15日,在学校的组织下,去湖北红安县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感慨良多,写随笔一篇,坚定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

2018年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带着学院青年志愿者们到校门口公交站维护交通秩序。

点点滴滴,都是一个听障学子努力向阳而开、怒放生命的温暖细节。

今年3月15日,李宪森出现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复试现场。“老师,我能坐得离您近一点吗?”因人工耳蜗的声音接收范围有限,李宪森礼貌地询问。这让在场的老师注意到这个学生的不同。身残志坚,心有大梦,李宪森向命运挑战的勇气赢得老师们的赞赏。

今年春天,李宪森的“耳朵”很忙。听两会报告,在“学习强国”平台上收听收看时政视频,组织3月3日中国“爱耳日”的志愿活动,策划武汉科技大学青年志愿者在武汉军运会期间的志愿活动……他侧着左耳,认真倾听的模样,就是一幅直抵人心的励志画。

谈到未来,李宪森充满期待。“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全国有听力残疾人近3000万,我们要树立‘残而不废’的理念。我想从事研究性工作,把自己喜爱的人工智能与物流管理联系起来,赋予物流行业智慧的大脑。”

“打开耳朵,就能听见花开。”李宪森笑容恬静,话中有暖。

新闻来源:http://zqb.cyol.com/html/2019-05/13/nw.D110000zgqnb_20190513_6-01.htm

上一条:郑飞:学生干部里走出的创业达人 下一条:胡溧:认真履行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职责

关闭